歷史資料

  • 字型

台灣公共工程為何比人慢?李董事長:「防弊過當 牽連工程延宕」

2013/05/24

 「台灣公共工程為何比人慢?」馬英九總統日前曾在臉書提出此疑惑,並罕見地在就職周年前夕邀集副總統吳敦義、行政院長江宜樺、府院相關首長,以及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中鼎董事長余俊彥、台灣世曦董事長李建中等人會商。

 李建中董事長在會中提兩點分析,一為產業結構問題,如營造廠商設立門檻太低,廠商能力不足、不願養工人、依賴下包商等問題,下包商又依賴臨時工,產業結構若不轉型,推動工程進度勢必受影響;再者,「公務員圖利他人」的陰影至今未祛除,工程很難推得快。

 會後,李建中董事長23日於中國時報投書,詳述台灣公共工程進程較緩慢之因,莫過於台灣整體公共工程產業結構以及防弊過當等問題所導致。該篇投書內容原文如下:

 

我有話說-防弊過當 牽連工程延宕

2013-05-23 01:14中國時報 李建中/中華民國工程技術顧問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

 工程的進行是一個合約執行過程,在此過程中參與各方不可避免要做很多決定。任何決定都可能涉及成本變化及責任分擔;若是決定不能在短期內達成,就一定會造成工期的延宕。

 一般而言,若增加成本則廠商猶豫;若分擔責任則業主猶豫。雖然《刑法》一三一條及《貪汙治罪條例》第六條已經修改,但是因為防弊氣氛高張,圖利他人的陰影揮之不去,使得業主常綁手綁腳,憚於決定,當然造成工程延宕,這是在別的國家所沒有的現象。

 台灣的建築多半是鋼筋混凝土結構,混凝土要固結達一定強度則必須有一定的時間,如果沒有採用特殊的材料或養治措施,學理上就要廿八天。如果一層樓澆置一次混凝土,十層樓結構需要一年很正常,加上其他工項,花上兩年也還在情理之中。有能力的廠商採用特殊的工法或許可以縮短工期,但絕非每個廠商都會做。

 我國政府多年來制定有《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及後續的《產業創新條例》等法律,但都不及於營造相關產業。與營造相關產業相關的法令如《營造業法》、《技術顧問管理條例》…等多從規範、防弊及懲處角度出發,完全沒有激勵的思維。

 廣義的營建業包括建設公司、營造廠及工程技術服務業(含技師及建築師)。一般而言,建設公司因地價上漲而獲利較豐厚;營造廠及技術服務業均僅以微利維持營運,實在是非常艱困的產業。希望政府能整合相關部會職能,提出完整的產業政策,才能促進這個產業的健全發展。

 最後,回答總統的問題「工程執行效率為何不彰?」就一般民間建築而言是「產業結構」的問題,就公共工程而言是「產業結構」問題加上「防弊過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