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社會責任技術方面成果

  • 字型

台灣世曦落實企業社會責任

台灣世曦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一路從民國(下同)58/11/22成立財團法人中華顧問工程司蛻變至今,以研發創新、服務卓越、永續經營、正直誠信四大理念經營。始終堅守工程師的職責,並秉持誠信、謙卑、熱忱的優良傳統,深入台灣每一角落,為民眾生活家園的便捷與舒適,擴大幸福文明的視野,提升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整體競爭力。在深耕台灣、服務人群的歷程中,本公司深刻體認到,「傾聽大自然的聲音,與大地對話,創造人與土地的和諧與永續」才是一切工程建設的最高指導原則。面對地球村生命共同體的今日,更將以利人達人的精神,朝向「健康、專業、人本、樂活」的目標大步邁進,並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累積的豐沛技術與經驗,拓展至地球上的其他國家與地區,為公司、為台灣、為世界,立下工程界的經典標竿!

本公司推動企業社會責任,係以全方位、不分大小、不論項目、無時無刻,除了遵守國家法令與規定之外,更落實於企業經營理念中,只要有利於企業社會責任,皆努力執行。本公司長期著重員工權益、落實性別平等、節能減碳、環境保護愛地球、推動企業產學合作、熱心參與慈善公益活動等。為更進一步提升企業社會責任,運用本公司的專業技術與特色,成立防災工程技術整備中心、開發PMIS專案管理平台等具體行動,產學合作進行研發計畫,精進技術,滿足社會需求,秉持著「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態度,對國家、社會進行一點一滴的回饋,提升本公司形象,也提供社會正面積極的能量。


成立防災工程技術整備中心_建構永續安全家園

本於企業社會責任,台灣世曦自88年921震災起,即經常動員協助政府勘救災,歷經包括97年后豐大橋斷落、103年高雄氣爆事故、110年臺鐵太魯閣號事故、111年918池上地震及國1汐止交流道邊坡滑落、113年0403花蓮地震與0725凱米颱風等各類型災害勘救災。106年更成立防災工程技術整備中心,期許未來遇災害時,專業人員能即時動員、更有效地貢獻工程專業技術協助救災。研發並整備防、避、減災及復建工程技術,有系統地於「國土安全監測平台」整合公司內各專業技術。包含橋梁防 災維護系統、土建設施災害管理系統、安全監測管理系統等,從災前預警監控、災中 勘災救災、災後維修重建三方面著手,為國人建構韌性安全的防災環境,打造永續安 全的幸福家園。

高雄氣爆協助市府勘災及搶修道路 台灣世曦協助勘救災作業流程


協助隧道結構安全檢測 協助政府勘救災
台灣世曦「國土安全監測平台」GIS架構

壹、平時整備:

一、「橋梁防災維護管理系統」:106年起,優先針對地震、洪水常損壞道路關鍵節點之橋梁,研發並協助計24個橋梁主管機關快篩全國計28,000餘座橋梁之耐震性能風險分級,供各橋梁主管機關參考並依其養護量能分期補強延壽。遇災時可迅速上網查詢以掌握受損橋梁基本資訊、斷層、地質、環境、土壤液化,並輔佐公民通報等資訊,協助政府迅速研判適當救災、復舊對策。勘救災運用實例:

1.107/02/06花蓮地震:即時上網掌握花蓮大橋與嶺頂斷層,及七星潭大橋與米崙斷層等資訊。

2.111/09/18池上地震:勘災高寮大橋、玉里大橋、玉長大橋、崙天大橋、安通橋等。

3.113/04/03花蓮地震:臺9線下清水橋等。

二、「土建設施災害管理系統」: 工程專業技術意見需與現場搶救災狀況配合,並依狀況滾動檢討且需兼顧未來復舊工程適用性。持續檢討歷次勘救災經驗、精進防災工程技術、進而教育訓練及推廣防災整備技術,專業度能獲災害應變中心信任,更能於遇災時有效參與救災。

三、「安全監測管理系統」:108年起整合衛星/航飛/UAV/LiDAR/InSAR/GNSS/3D影像/雨量計/AI/GIS等技術於防災運用,整備「安全監測管理系統」,上網即可查詢全國各地自104年迄今之哨兵(Sentinel)衛星PSInSAR地表形變紀錄。109年起技術合作高公局、北市府、公路局、臺鐵局等機關,迄今已於各地設置30餘座InSAR角反射器,監測並驗證橋梁與坡地等關鍵基礎設施之位移變化趨勢。



貳、近年之具體救災實蹟:

遇災時,除運用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地礦中心、農保署等機關網頁提供各項防災資訊外,結合台灣世曦整備之「國土安全監測平台」,能快速整合橋梁及基礎設施於災前之基本與環境資訊,搭配LiDAR/InSAR與光學影像等遙測技術比對災情,得以快速研析致災因子與範圍、更有效提供救災復舊之工程專業技術支援。以109/9~111/9間,運用災害防救規劃具前瞻性、管理具卓越性、設計具創新性特色之「協助政府處理重大災害事故與防災處理」8項公益事蹟,獲臺灣災害管理學會111年度團體優良事蹟獎肯定,並持續貢獻企業社會責任。

台灣世曦PSInSAR及角反射器監測

台灣世曦PSInSAR及角反射器監測 臺灣災害管理學會頒發團體優良事蹟獎


108/10/1南方澳大橋倒塌事件 109/12/4臺鐵宜蘭線瑞芳~猴硐段邊坡岩體滑動


109/12/20公路總局台2甲線8.4k邊坡岩屑崩滑 110/2/13北市府新工處台2甲線11k邊坡岩屑崩滑


110/4/2臺鐵太魯閣號事故-清水隧道結構安全檢測 110/8/7高鐵苗栗126k邊坡岩屑崩滑


110/8/7公路總局玉穗溪土石流沖毀台20線明霸克露橋 110/8/14臺鐵集集線邊坡岩體滑動隧道偏壓受損


111/9/18池上地震橋梁勘災 111/9/18池上地震邊坡勘災


111/11/1高公局國道1號10.1k汐止交流道邊坡岩體滑動 112/1/11公路總局台9線159.3k落石損毀大清水隧道南口


113/4/3花蓮地震勘救災(落石砸毀臺9下清水橋) 113/7/25凱米颱風土石流沖毀臺鐵小清水溪橋

台灣世曦近年之勘救災事蹟

開發PMIS專案管理平台_建構透明及效率的工程產業環境

因應創新經濟與全球化競爭發展,運用數位科技推動營建產業升級轉型已成趨勢,由於工程全生命週期各階段所需管理資訊繁多,憑藉網際網路及資訊技術之優勢,提供簡易、快速、明確、可行之資料蒐集介面,使工程相關角色能各盡其責、各盡其力共同營造有利系統互通及資料共享之整體環境,並透過管理資訊整合與價值再利用進而衍生更多創新工程服務,將可加乘發揮工程管理電子化應用之整體效益。

本公司配合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函囑全國各機關,加強落實公共工程工地管理資訊化推動作業,為善盡大型企業之社會責任,分享本公司自行研發並實際於「中正橋改建工程」、「南方澳跨港大橋重建工程」及「桃園機場第三航站新建計畫」等大型工程成功驗證使用之PMIS專案管理系統,透過遴選工地現場管理關鍵功能,簡化組合為通用版平台,以物超所值的實惠價格,將本公司研發成果分享業界共同應用,提供無法自行建置維運系統之企業亦可導入資訊化專案管理使用。透過推動產業上下游廠商共同應用電子化作業環境,促進工程資訊更緊密連結、彙整與更快速分流應用,有效提升執行效率,促成營建產業整體再升級之綜效。



善盡社會責任之研發計畫(一)_醫療機構老舊建物活化為住宿型長照機構之可行性研究

107/3月底我國正式邁入「高齡社會」(高齡人口14%以上),預估115年將成為「超高齡社會(20%)」,154年高齡人口比例將超過40%!台灣高齡者平均臥床時間為7-8年,加上少子化,具醫療的住宿式長照機構需求是非常緊迫的。面對快速大量的長照機構缺口,醫療機構的老舊建築同時有醫院支援的醫療服務及醫療設施格局及設備,如做為住宿型長照機構,應該是民眾最受信賴且最需要的。醫療機構老舊建築活化轉用是最快速且符合經濟效益的研究方向。

由於社會經濟產業結構的改變,使某些原屬於特定產業類型之建築,因社會劇變而難以生存逐漸被閒置。如因大型綜合醫院設立已不符營運效益之地區醫院或診所,面對快速大量的長照機構缺口,若帶入循環經濟觀點經過不同面向的改善轉用可快速活化為住宿型長照機構,將能對既有建築發揮最大效益。醫療機構的老舊建築同時有醫院支援的醫療服務及醫療設施格局及設備,做為住宿型長照機構,應是民眾最受信賴及需要的選擇。其轉用效益不僅可以發揮建築循環經濟效益也可以滿足高齡社會下長照機構需求,創造多贏。但建築活化閒置空間的規劃設計過程中,須面對包含政策面、法令土地使用需求、開發營運方式及建築空間更新等多面向的問題。

本研發計畫之主要研究目的即配合政府積極推動長照計畫,藉由學理與既有實際案例來探討醫療閒置設施再利用,如何在現有情況下轉作住宿式長照機構之可行性評估,並提出規劃設計建議,建立本公司切入前瞻性長照政策的有效營運發展契機與模式。

B1轉用前平面 B1轉用後平面


善盡社會責任之研發計畫(二)_救援道路規劃與地震阻斷風險分析

臺灣位處地震頻繁地帶且都會區人口密集,若於都會區發生大規模地震,將難以避免人員、建物、路網等各方面之災損發生。道路為臺灣地區民眾生活與各種經濟活動之主要通道,若有重大災難發生,更是必要救援路徑。為於地震災變後能快速應變,地方政府於災前應進行震前救援路網規劃,選定轄區內適合的道路作為緊急救援道路,才能有效掌握災情並降低人員傷亡擴大。

大臺北都會區內目前以臺北市的救援道路規劃較完整,緊鄰臺北市的新北市仍缺少緊急救援道路規劃。109年度為蒐集整備與救災能量資料,與新北市消防局多次進行討論,其後更對於如何整合救災據點、建築物、橋梁與區域內道路特性,以建立新北市救援道路之議題進行討論。109/8/19由新北市消防局召開【新北市救援路網檢討與規劃】討論會議,對於救援道路規劃之議題深入討論,並同意三方進行交流合作。具體執行共識為109年,先對新北市三個行政區之救援道路試行規劃,其後擬對新北市29個行政區之救援道路進行完整規劃,並對救援道路於想定地震境況下的阻斷風險進行研析與識別。

本研發計畫因應地震防災之需求,進行新北市之救援道路規劃並探討其妥適性。因應地震災害的救援道路規劃需綜合考量都會區內的地震風險特性、關鍵橋梁、臨路建築耐震能力、救援據點等因素進行震災風險評估,以作為地震防(減)災的決策參考。

  台北市:12區28條(已公告)
新北市:29區72條(研議公告)


善盡社會責任之研發計畫(三)_模板支撐系統施工安全預警監測

近期發生多起模板支撐倒塌之工安事故,如110/8/13桃園機場變電站新建工程屋頂灌漿作業時模板支撐倒塌、11/20捷運三鶯線工程墩橋柱頭節塊頂板模板支撐不足倒塌,導致多位人員傷亡。為確保混凝土澆置時支撐架之安全,並考量施工現場環境侷促與儀器保護不易等因素,本研發計畫研擬規劃一套可快速架設又能精準反應澆置過程支撐架變形之自動化監測系統,適時提出預警訊息以避免災害發生。

本研發擬開發模板支撐系統(鋼管支撐系統為主)施工安全預警監測系統,建置一自動監測儀器,藉以提供紀錄、傳輸與警報訊號輸出等功能,以增加混凝土灌注高架作業之安全性。以保護人命預警逃生為第一,預防財損為第二,為其目標與效益。如達初步成效,可推廣至公司各監造案,以降低模板支撐倒崩塌災害的發生,使勞工安全獲得更大的保障。

本研發計畫建置之系統可快速架設避免影響工地正常工進,並可精準反應混凝土澆置過程中支撐架之變形,再藉由無線網路監控,可以手機監看並具備適時提出預警訊息機能。



善盡社會責任之研發計畫(四)_人工智能影像辨識輔助工地安全管理

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統計指出台灣重大職業災害引起傷病、失能或死亡人次最高的行業為營建工程業,自93-109年綜合統計營建業常見的重大職業安全災害(由)前四名分別為墜落滾落、物體倒(崩)塌、感電、物體飛落等。本公司身為設計及監造單位對於工地管理、安全事件預防與避免之議題皆是戰戰兢兢的面對。畢竟每一個重大職業災害的背後,都代表著一處工地環境之危險狀態、人員疏失作為、不安全行為所造成的傷害與遺憾。我們如何透過歷年或是他案災害中記取、汲取教訓,了解案例災害中所隱含的災害訊息,譬如工程特性、作業環境差異及安全意識等多元複雜成因模式。

隨著智慧科技時代來臨,數位技術逐漸導入各應用領域甚至結合營建產業,為工地安全管理推展至新的高度;同時近期產業界面臨設計、監造人才世代交替、人力不足及流動之情況,且既有專業人員分身乏術、一人身得兼多專業知識與經驗有限……等侷限情形,應思考於人力資源有限之情境下如何藉由現行及未來數位科技、資訊技術應用導入,以提高營建業職業安全衛生管理方法、強化管理作業,提供較佳或先進方法措施來施行危害預防、執行安全防護,對於未來職業災害的持續預防與工地安全管理將有莫大助益。

工地現場危險預防仰賴專業人員及監視系統,進行施工現場檢查、監控及事後檢討,但一個工地往往有不同工種的人員來來去去、現場受限專業工安及監控人力不足,且工地現場有許多死角等問題,造成工地安全風險仍有待強化空間。工地目前大多輔以監視系統監控工地,並開始導入感測器蒐集工地資訊,再透過人工智慧相關技術進行影像辨識與分析代替人員監看,以自動化輔助或取代傳統人力。

工地監造適用載具「機器狗+360環景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