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永續

  • 字型

綠色工程案例分享

         
五楊高架工程-國際道路協會(IRF)年度設計類首獎、全球道路成就獎、亞洲土木工程聯盟(ACECC)傑出土木工程大獎
         

沿中山二高側採高架橋拓寬40公里,面臨建設時程緊迫、用地受限、須維持中山高交通及環境保護等多項挑戰。

》》路線迴避地質敏感區,減輕環境影響衝擊

中山高泰山林口路段北上線側為地質敏感區,依環評承諾路線須迴避,故北上線於泰山採「泰山跨越橋」跨越中山高後,與南下線合為雙向上下交疊之「泰山林口雙層橋」,續以林口之「林口跨越橋」跨越中山高回歸北上線側,以減輕對環境衝擊影響。

泰山跨越橋-泰山林口雙層橋-林口跨越橋位置圖及現況
》》克服侷限空間及環境保護,採世界首創之F型橋墩

泰山林口雙層橋研中山高南下線與其西側大窠坑溪間狹窄廊帶布設,空間侷限;另依環評承諾橋面不得侵入中山高車道,且不得於溪中落墩。考量環評承諾、用地範圍、水理需求、日照及維持河川風貌等因素,採用世界首創樹狀式單柱大偏心F型橋墩支撐雙層橋面。

世界首創大偏心F型橋墩
》》與環境和諧共融的橋梁之美,首都門戶的榮耀地標

泰山及林口跨越橋路段道路兩側青山翠綠,為避免影響地域景觀及造成駕駛人分心,最終採儉約樸實的梁橋設計;另配合迴避地質敏感區及路線線形需求設計,造就出兩座跨越橋以優美的梁深及雙曲線線形跨越中山高之「飛越之美」。

泰山林口雙層橋二側為優質山谷綠幕景觀,採F型橋墩搭配曲線線型,使橋梁整體造型可與地域景觀相融合,創造出與週遭緩丘綠林融合之「疊翠之美」。

首都門戶的榮耀地標 泰山跨越橋-泰山林口雙層橋-林口跨越橋
》》維護區域地景與生態景觀,讓工程與環境共生
工程擾動最小化,保留現地植被

擾動範圍進行樹籍調查、移植,延續既有生命,就近移植至鄰近空曠交流道;具生態潛勢小苗上盆假值,完工後回植,加速生態復原。

架設淺橋施工,保護生態種源庫

邊坡施工區架設施工淺橋施工,保留鄰國道第一排樹及避免施工便道對當地動植物、土壤孔係保水力造成影響,俾利景觀生態在完工後快速回復原有風貌。

樹木移植
架設淺橋施工減少擾動
表土回填及綠資材利用

保留邊坡具豐富動植物種源庫之生態表土,完工後回鋪,加速邊坡生態復原。工程擾動區內之植物經清除與堀除後,保留部分樹型不良或存活率差之樹木資材再利用,枝葉絞碎混入表土增加孔隙度、保水度、土壤肥力。

綠資材絞碎回鋪邊坡
舖設透水路面,增進行車安全與減噪

道路鋪面採多孔隙瀝青混凝土鋪面(PAC),具降低雨天時行車濺起的水花及車頭燈光造成的路面反射、提高雨天時路面之抗滑性、駕駛辨識能力、標線與標誌的清晰度及降低行車噪音3~5dB等優點。

設置自然排水系統,提升地下水源涵養

於不妨害路基、溝體安全的前提下,採用自然排水系統,搭配雨水庭園設計。減低對下游造成的負擔,提升地下水源涵養效益,並考慮生物坡道設置的必要性。

設置多孔隙護岸及蝙蝠箱,友善生物棲地

於既有溪流必須改道施工時,以多孔隙生態護岸型塑並綠化,友善生物棲地。

橋下雨水庭園設計
生態鋪石溝排水路
橋下設置蝙蝠箱
竹削型結構物開挖工法、保護環境

傳統邊坡上基礎開挖工法開挖面積大、挖方量多,對環境景觀、生態影響大;採用「竹削型結構物開挖工法」可減少開挖、穩定邊坡及維護環境等。

竹削型結構物構造示意圖
》》輝煌紀錄-揚名國際、讓世界看見臺灣

榮獲2015年國際道路協會(IRF)年度設計類首獎、全球道路成就獎。
榮獲2016年亞洲土木工程聯盟(ACECC)傑出土木工程大獎。

2015年IRF GRAA設計大獎
2016年ACECC傑出土木工程獎
2012年工程會金質獎特優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