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考量自然環境生態,以相關研發計畫為前導,落實永續規劃設計。
一、研發計畫:
道路推動生命週期運用快速生態評估法(REA)調查技術之研究;
道路沿線景觀生態結構之評估模式及生態設計準則;
生態工法在橋樑工程應用;綠色基盤應用於城鎮永續規劃;
台灣地區都市與城鄉生態集、排水系統與高透水、低熱、低反射鋪面規劃設計與施工規範準則;
公路工程工項單位排碳係數建立;
公路工程減碳手法效益評估;
以低衝擊開發技術建構海綿城市;
產業園區更新之綠色休閒空間規劃與經營。
二、落實工程案例:
(1)
五楊高架工程-國際道路協會(IRF)年度設計類首獎全球道路成就獎、亞洲土木工程聯盟(ACECC)傑出土木工程大獎
—沿中山高二側採高架橋拓寬40公里,面臨建設時程緊迫、用地受限、須維持中山高交通及環境保護等多項挑戰。
1.路線迴避地質敏感區,減輕環境影響衝擊
中山高泰山林口路段北上線側為地質敏感區,依環評承諾路線須迴避,故北上線於泰山採「泰山跨越橋」跨越中山高後,與南下線合為雙向上下交疊之「泰山林口雙層橋」,續於林口以「林口跨越橋」跨越中山高回歸北上線側,以減輕對環境影響衝擊。
 |
|
圖 泰山跨越橋-泰山林口雙層橋-林口跨越橋位置圖及現況
|
2.克服侷限空間及保護環境,採世界首創之F型橋墩
泰山林口雙層橋沿中山高南下線與其西側大窠坑溪間狹窄廊帶布設,空間侷限;另依環評承諾橋面不得侵入中山高車道,且不得於溪中落墩,考量環評承諾、用地範圍、水理需求、日照及維持河川風貌等因素,採用世界首創樹狀式單柱大偏心F型橋墩支撐雙層橋面。
3.與環境和諧共融的橋梁之美,首都門戶的榮耀地標
泰山及林口跨越橋路段道路二側青山翠綠,為避免影響地域景觀及造成駕駛人分心,最終採簡約樸實的梁橋設計;另配合迴避地質敏感區及路線線形設計需求,造就出二座跨越橋以優美的梁深及雙曲線線形跨越中山高之「飛越之美」。
泰山林口雙層橋二側為優質山谷綠幕景觀,採F型橋墩搭配曲線線形,使橋梁整體造型可與地域景觀相融合,創造出與週遭緩丘綠林融合之「疊翠之美」。
首都門戶的榮耀地標 泰山跨越橋-泰山林口雙層橋-林口跨越橋
4.維護區域地景與生態景觀,讓工程與環境共生
工程擾動最小化,保留現地植被
擾動範圍進行樹籍調查、移植,延續既有生命,就近移植至鄰近空曠交流道;具生態潛勢小苗上盆假植,完工後回植,加速生態復原。
架設棧橋施工,保護生態種源庫
邊坡施工區架設施工棧橋施工,保留臨國道第一排樹及避免施工便道對當地動植物、土壤孔隙保水力造成影響,俾利景觀生態在完工後快速回復原有風貌。
表土回填及綠資材利用
保留邊坡具豐富動植物種源庫之生態表土,完工後回鋪,加速邊坡生態復原。工程擾動區內之植物經清除與掘除後,保留部份樹形不良或存活率差之樹木綠資材再利用,枝葉絞碎混入表土增加孔隙度、保水度、土壤肥力。
鋪設透水鋪面,增進行車安全與減噪
道路鋪面採多孔隙瀝青混凝土鋪面(PAC),具降低雨天時行車濺起的水花及車頭燈光造成的路面反射、提高雨天時路面之抗滑性、駕駛辨識能力、標線與標誌的清晰度及降低行車噪音約3~5dB等優點。
設置自然排水系統,提升地下水源涵養
於不妨害路基、溝體安全的前提下,採取自然排水系統,搭配雨水庭園設計。減低對下游造成的負擔,提升地下水源涵養效益,並考慮生物坡道設置的必要性。
設置多孔隙護岸及蝙蝠箱,友善生物棲地
於既有溪流必須改道施工時,以多孔隙生態護岸形塑並綠化,友善生物棲地。
|
橋下雨水庭園設計
|
生態鋪石溝排水路
|
橋下設置蝙蝠巢箱
|
竹削型結構物開挖工法、保護環境
傳統邊坡上基礎開挖工法開挖面積大、挖方量多,對環境景觀、生態影響大;採用「竹削型結構物開挖工法」可減少開挖、穩定邊坡及維護環境等。
5.輝煌紀錄-揚名國際、讓世界看見臺灣
榮獲2015年國際道路協會(IRF)年度設計類首獎全球道路成就獎。
榮獲2016年亞洲土木工程聯盟(ACECC)傑出土木工程大獎。
|
2015年IRF GRAA設計大獎
|
2016年ACECC傑出土木工程獎
|
2012年工程會金質獎特優獎
|
(2)旗津海岸再生-全球宜居城市獎
降低自然環境威脅,延續旗津觀光風華
旗津觀光資源豐富,過往高雄八景中即佔有「旗山夕照」、「江村漁歌」、「江港歸帆」、「鼓彎濤聲」四景,為高雄市中最具有歷史人文之觀光遊憩亮點。
旗津海岸地形遭受波浪侵蝕,海岸線逐年退縮,進而威脅人民財產生命安全及人文特色,為增加海水浴場遊客休閒安全性,並同時達到降低景觀衝擊及海岸保護之成效,本計畫採人工灣澳潛堤、離岸潛堤與人工養灘方式,以達到安全、生態、遊憩與景觀共存共榮。
開創海岸保護工法先河,重現自然海灘意象
傳統的海岸保護工程於岸邊直接設置海堤並拋放消波塊,對景觀、生態及親水遊憩均有不利的影響。新工法以回復沙灘自然景象為本,重現寬廣、遼闊之整體海洋意象,為國內首例採用序列離岸潛堤+人工養灘複合工法之海岸保護工程,以潛沒式構造物削減波浪,使海灘得以保護且具整體連續性。
規劃理念以營造美質海岸景觀、休憩親水環境及創造豐富生物多樣性之海岸生態,以達到環境教育之功能。
潛堤構造不但可降低堤後波浪及海流,且堤後形成靜穩水域,有利海藻生長,達到淨化海水之功能,同時,潛堤具有岩礁之功能,為海洋生物著生之遮蔽基質,並為魚介貝類棲息、育成、隱蔽及產卵場所,使岩礁性魚類在此存在,有效提高海域生物之多樣性,是一種結合生態之設計。
  |
潛堤構造物營造生物多樣性生態 |
輝煌紀錄-讓世界看見臺灣在海岸環境營造之創新與實力
旗津海岸北鄰旗后山,南有貝殼館及風車公園等景點,沿岸設有自行車道,周邊交通便利,本計畫透過沙灘營造之創新工法,重新型塑旗津失落已久的風光,引領大量遊客前來享受旗津自然風貌,也讓旗津海岸依然保有─椰林、沙灘、夕照等南方特有的海洋風情。
榮獲2012年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規劃設計類公共建設類「優質獎」
榮獲2013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舉辦的「全球國際宜居城市大賽」,自然環境組金牌獎
榮獲2015年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舉辦「工程美化暨環境景觀獎-工程生態與環境類」優勝獎